台湾山区盛产一种盘谷蟾蜍,阿里山的邹族称之为fo-gu-ge-noa-kue-go-u-tza,意指“雷公的青蛙”。既是雷公拥有的野生动物,邹人在信仰上难免对它产生禁忌。传说有妇女在桩打小米时看到蟾蜍出现一旁,便好奇的戏弄?,却不小心把那只蟾蜍整死了。雷公闻之震怒,用巨大的锅子把她们罩住以示惩罚。从此之后,人们看到蟾蜍就不敢再戏弄?们了。此外,邹族也盛传碰到蟾蜍会遭雷击,过去仍有一看到蟾蜍便纷纷走避者。我不是邹族,但我相信邹的小孩长大上学之后也会恍然大悟,雷电是自然现象,摸了盘谷蟾蜍根本不会遭雷劈。难道这一切完全是大人乱掰胡诌的吗?我想不是,基本上那只是两则传说或神话,它的根本缘由该是一片的善意。或许过去汉人或是邹族的长者感于蟾蜍全身布满毒腺,为了不让小孩去接触?们而生此说。 就目前所知,台湾只有常见于山区的盘谷蟾蜍和常见于平地的黑眶蟾蜍两种。两者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的眼内侧到吻端之间没有硬?,而后者因为有明显的黑色硬?而得名。盘谷蟾蜍得名于其模式标本来自台湾中部南投县境内名为“盘谷”或音似“盘谷”的地方。可惜因模式地点的记录不明确,至今仍不知何处为原发现的地点。 盘谷蟾蜍一般分布于台湾的丘陵地到海拔3000公尺的山区,是一种普遍易见的大型无尾两生类,晚上常到路灯或雨后的柏油路面上捕食飞蛾或其它昆虫,所以常变成轮下冤魂。曾有记载,在一只盘谷蟾蜍的腹内看到一个饱满的胃,里面装满了蚂蚁,要吃上万只的蚂蚁,恐怕需要一点时间和毅力。仅就吐舌舔蚁这个动作来说,饱餐一顿必须吐舌头上万次,未免太辛苦了些,是否花费的能量可由蚂蚁身上补偿回来,必须进一步分析探讨。盘谷蟾蜍秋后开始在溪边产卵繁殖。盘谷蟾蜍似乎是个沉默的物种,?们并不会高声鸣叫,只当被抱错的时候,才以“勾勾勾”的低吟作无奈的抗议。因此,雄蟾常在河里巡游,增加觅得佳偶的机会。雄蟾与雌蟾的体型相差甚大,有些雌蟾有碗口一般大。假交配时,雌蟾背着雄蟾,一边移动一边产卵。?们的卵藏在细长的胶管里,缠绕在小溪流缓水处的岩石或杂草之间,可以防止被流水漂走。因为雌蟾左右两边的卵巢同时排卵,所以一对卵串同时由雌蟾的泄殖孔排放出来。卵孵化后,同一卵串的蝌蚪会经常聚在一起,使小山溪有一片黑鸦鸦的壮观场面。蝌蚪变态成蟾蜍后即上岸生活,逐渐长大成熟再进行交配繁殖。美国蟾蜍(Bufoamericana)的身体大约数星期就要蜕一次皮,每次只要5分钟就可换上新装,然后以前脚将脱下来的皮塞在口中吃掉。盘谷蟾蜍在成长过程中是否也不断换皮,尚须进一步了解。相对于沉默、在山区溪流繁殖的盘谷蟾蜍,平地的黑眶蟾蜍则多在池塘、农田等静水域繁殖。在繁殖期间,黑眶蟾蜍会群聚池塘边,以快速反复的“勾勾勾…”节奏高声鸣唱,所以在春夏科博馆的夜晚并不宁静,尤其恐龙园的池塘真是热闹非凡。 形态特征:体型常可长至很大,体色变化颇多,由红色、褐色或黑褐色均有。其腮线位于眼后方,在近鼓膜之一侧为黑色。 生态习性:常于雨后潮落之夜晚大量出现,乃一种普遍分布于中、低海拔之种类。 |